注会综合阶段考试与考业阶段考试存在着很大的不同,其中重要的不同点有两个:
一是注会综合阶段更重知其所以然,而专业阶段更知其然。譬如同样考“管理用财务报表”,综合阶段考试中考题是:“为什么通常还需要编制管理用财务报表”,考的就是知其所以然,而专业阶段却可能不会这样考,而会侧重三大表的基本公式及杜邦分析的核心公式等内容。
二是注会综合阶段更重业务,而专业阶段更重技术。综合阶段重业务,出题往往会按业务的逻辑来出,业务怎么做,考试就怎么考,表现出来就是跨科目、跨章节的题目。专业阶段重技术,往往主要是按学科的知识逻辑来出题。
很多考生考前看往年注会综合阶段真题的时候,会感到考的似乎并不难,可是真进考场的时候,发现考题却并不容易答,分数也不容易得。出现这种情况,除了考点多且散等原因之外,根本原因就在于“复习是按专业复习的,考试却是按业务考的”,备考方式与考试方式出现错位,自然面对考题时会发懵。
根据我在北京注协培训网经典班上的战略串讲和案例教学中的观察,由专业思维向业务思维转换对考生备考非常重要。然而,要求还未从业的考生要有业务思维的确多少有些难为考生,譬如从来没有接触过战略咨询业务,要从业务角度理解战略,自然存在难度。好在注会综合(二)出题有其出题的规律,出题的难度也会相应降低。掌握这些规律,有针对性地调整学习方法,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复习方法,我个人对考生注会综合二的复习方法建议是“按专业看,按业务想、按案例练”,具体如下:
一是“按专业看”
就是看书按专业看。由于目前中注协还没有出针对综合阶段的辅导教材,没有按其出题的规律给出相应的辅导教材,所给的考试大纲也还是围绕专业的,我们看书还是得按专业来看。但是在看的时候,侧重点应放在与业务实际关联度大的地方。譬如“企业价值评估现金流折现模型”,某年考题是“指出运用现金流折现模型评估福星证券的企业价值时,在基本模型选用,两阶段模型分析、时间序列、资本成本的确定等四个方面应考虑的主要因素”。在专业阶段学习中,这些主要因素可能都会成为“假设条件”,出个题让你算,而到综合阶段,等于需要自己来确定这些“假设条件”了,因为在实务中,没有人给你把假设条件都摆好让你算,得自己选择。按专业看书时,就要多注意书上那些“知其所以然”等细节。
二是“按业务想”
按业务想,就是自己尽可能想象业务是怎么做的,然后把所学的知识串起来。譬如战略中学到了“并购”,可以这样想:什么是并购?并购有什么类型?为什么要并购,而不新建?并购对象怎么选择?并购对象价值如何评估?有哪些评估方法?为什么是现金折现法,而不是相对价值评估?(或者相反)现金流折现法在应用时的主要因素如何确定?实务中经常用哪一个方法?并购的钱从哪里来?股权融资还是债权融资,为什么?股权融资有哪些方式?法律上有什么规定条件?并购尽职调查....并购失败了,原因是什么?这样一路想下去,知识就慢慢串起来。事实上,如果你看历年的考题,会发现大致也是这样出题的。当然我在课堂上会详细归纳出这些规律,如历年考试的案例故事不外乎就是公司介绍后,制定战略了,然后融资有钱了,然后并购了,然后失败了等等,然后针对规律串讲,不过要是你自己在复习中能够多“按业务想”,形成自己的知识链,这样听讲效果会更好。
三是“按案例练”
原因很简单,考试就是按案例考的。大家都是过了专业阶段的,到了综合阶段,看书迫不得已还得按专业来看,但做练习的时候,一定要做案例。如果确实有些知识点不清晰,可以适当地做两道专业阶段的题练练,但仅此而已。按案例练,可以是大案例,也可以是小案例,还可以是身边的案例。大案例、小案例有书,有些上课时会精讲。身边的案例却是需自己时时留意,譬如经常上一下如金融界、证券之星、巨潮资讯网之类的网站,看一些实际发布的公告,然后自己给自己出题,想想、练练。譬如一家企业要增发了,你看着公告就可以问自己为什么要增发?增发的条件是什么?一家企业号称要加大投资,建新厂了,你也可以想想新厂的投资项目如何评价,或者为什么不并购或新建等等。事实上,如果用业务的眼光看新闻,身边全是案例了,譬如,四大银行封杀“余额宝”等互联网宝宝,你可以问自己:“为什么要封杀”?趁机可以把波特五力中的进入障碍复习一下。
CPA综合阶段到底考什么?怎么考?
如何排兵布阵?
如何唤醒六科知识?
准则年年变,如何让早学≠白学?
跟着事务所实务专家,综合备考不走弯路
一次全员通关同款课程——经典班
名额有限,报满即止